桨声里的上海:城市与赛事的“双向奔赴”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5 09/29 10:07:10
来源:新华网

桨声里的上海:城市与赛事的“双向奔赴”

字体:

  新华社上海9月28日电(记者许东远、焦子琦)秋日的淀山湖,水波潋滟,桨声欸乃。28日,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完赛,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3名运动员在历时8天的赛程里挥桨竞渡,沪上金秋掀起水上运动热潮。这场首次落户中国的顶级赛艇赛事,不仅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,更以“一赛多赢”的模式,勾勒出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。

百年赛艇缘,续写新篇章

  上海,依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1852年10月29日,黄浦江上进行了中国第一场有正式记载的赛艇比赛。1863年5月1日,上海划船总会成立。

  如今,拥有深厚赛艇运动底蕴的上海,因为举办世锦赛而“提档升级”,在城市赛艇运动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奥运冠军徐莉佳说:“体育赛事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。”赛艇世锦赛落地上海,恰是其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有力举措,也是其开放与创新特质的最佳注脚。

  世锦赛不仅让更多人了解赛艇,也会吸引更多人加入这项运动。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让·克里斯托夫·罗兰表示:“希望更多人看到赛艇,享受赛艇运动。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赛艇世锦赛,对我们来说是推广赛艇运动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。我们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就通过不同渠道推广这项运动,这几年已经推动了更多群众,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这项运动。我们会继续努力,(帮助中国)充分利用世锦赛留下的‘遗产’,这样的‘遗产’,是一笔纯粹的体育运动财富。”

  此次赛艇世锦赛是上海举办的首个残健融合的国际赛事,为做好5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的保障工作,上海水上运动中心比赛场地围绕“能到、能上、能赛”三大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改造:通过缩短船库至码头之间的通道距离、打通无障碍动线,在近岸区域增设无障碍卫生间与休息区,并反复调试坡道宽度与坡度,确保轮椅通行顺畅。这些举措使运动员从热身到下水全程更加便捷,为本届赛艇世锦赛提供了更完善的无障碍保障。

从专业赛场走向市民生活

  中国队在本次世锦赛收获3金3银1铜。首个金牌日,中国队就展现了强劲实力,包揽了当天最先产生的两枚金牌。在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,中国组合邹佳琪/富灵率先冲线,斩获本届赛事首金。随后进行的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,李亚伟/孙满同样发挥出色,为中国队再添一金。

  蒋继剑/刘爽在PR2级混合双人双桨决赛中夺冠

  第三枚金牌则在第三个比赛日诞生,在残疾人项目上,中国队蒋继剑/刘爽在PR2级混合双人双桨决赛中夺冠。这对巴黎残奥会亚军组合在比赛中发挥出色,以明显优势夺冠。“把银牌变成金牌,除了坚持还是坚持。”蒋继剑赛后表示。

  赛场之外,在黄浦江、苏州河贯通的“一江一河”公共空间,赛艇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市民生活。

  世锦赛承办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介绍,近年来,上海在赛艇项目上不断探索,在上海苏州河上比拼的上海赛艇公开赛自2021年创办以来,已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城市赛事,不仅参赛规模持续扩大,更推动了高校赛艇运动的蓬勃发展。赛事还成功吸引剑桥、牛津等国际名校及国家队参加,并通过增设青少年组为项目持续注入新活力。

  上海海洋大学赛艇队队员尚奕成接受采访时说:“赛艇不仅是比赛,更是学习交流的平台。”近年来,上海通过高校赛艇社团、青少年训练营、陆上划船器赛事等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市民有机会接触并参与赛艇运动。

  这种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的结合,为上海赛艇运动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,从专业赛场延伸到大众生活,彰显了这项运动的勃勃生机。

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

  2024年,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.78亿元,拉动效应309.90亿元。近年来,上海通过举办城市赛事促进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,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。

  赛艇世锦赛赛场内,运动员在标准化赛道上劈波斩浪;赛场外,城市的文体商旅链条同步高效运转。赛场所在的上海市青浦区推出“一张票根玩转青浦”计划,同时持续优化国际消费环境,探索客流共享与活动共联,将观赛人群导入朱家角古镇、周边民宿及特色文旅线路。

  外国媒体记者游览朱家角

  “这次活动是客流爆发的一个很好契机,总共200家商家中有77家参加这个活动,我们从7月中旬就做了准备,比如参加活动的商家都准备好了标识,还有一些中英文菜单等。”上海市青浦万达茂总经理蔡维维说。

  苏州河畔,以上海赛艇公开赛为代表的自主IP赛事与世锦赛形成“双赛联动”,10月2日至3日将在苏州河开赛的2025上海赛艇公开赛,让赛艇赛事热度从9月延续至10月。

 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:“我们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赛事活动产品,持续推动体育与文化、旅游、商业等业态融合,吸引更多海内外朋友‘跟着赛事来旅行’,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,让整座城市因体育而更富生机与活力。”

  图片由上海市体育局提供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解冰昕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