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国星空下的中国回响

2025-09-30 19:58:05 来源: 《环球》杂志

2019年1月4日,中国第 5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开展武装护卫训练

2019年1月4日,中国第 5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开展武装护卫训练

文/王帆

编辑/吴美娜

1971年10月25日,纽约联合国大会厅,当第2758号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时,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,不仅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恢复,更从此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航向。这一刻,亚非拉兄弟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民抬进了联合国,也标志着联合国真正走向普遍性的历史开端。

从此,一个崭新的中国以建设性姿态,开始了与联合国同频共振的伟大征程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世界目睹了一场深刻的演变:中国从国际秩序的“融入者”逐步成长为全球治理的“参与者”“推动者”“引领者”。在和平赤字、发展赤字、安全赤字、治理赤字层层叠加的今天,世界期待从东方的古老智慧中,找寻破解“时代之问”的答案。

和平之盾:用生命丈量担当的“关键力量”

和平,犹如空气与阳光,是联合国事业的基石。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队列中,中国的“蓝盔”是最令人心安的色彩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,也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出资国。

2025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。截至目前,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,参加了26项维和行动,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1990年4月,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。当前,正有1800余名中国军人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和联合国总部执行维和任务。

中国军队先后举办保护平民、维和爆炸物排除、维和无人机等26批专业培训,为70多个国家训练维和人员1600余人。未来,中国军队将继续加强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建设,保持高水平待命状态,并将动态优化维和待命部队能力配置,新设维和待命部队指挥部、指挥官和参谋团队;加强快速反应和专业保障力量,增加态势感知、反无人机等新域新质力量,以更好地适应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和转型发展。

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血肉之躯的奉献。

在马里加奥近50℃的高温与恐怖袭击的双重威胁下,中国工兵以“中国速度”修复了关键补给线;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的“死亡地带”,中国扫雷官兵用生命探测每一寸土地,为当地居民开辟安全通道;在疾病肆虐的刚果(金),中国医疗分队在简陋条件下挽救了无数生命……“如果你看到中国军人,请放心,那里一定是安全的。”这是马里加奥民众口耳相传的“中国口碑”。

35年来,共有17名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生命,他们以行动和牺牲,铸就了联合国维和行动“关键力量”的丰碑。

在此,中国海军“和平方舟”号医院船值得一提,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制式远洋医院船,作为现代化的海上流动医院,中国远洋医院船也被称作驰骋在大洋上的“生命之舟”。2010年以来,“和平方舟”号医院船先后10次执行“和谐使命”任务,航程32万余海里,遍及3大洋6大洲,到访52个国家和地区,提供37万余人次医疗服务。

从派遣军事观察员到派出整建制部队,从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出资国到“和平方舟”号医院船的人道航行,中国坚定地站在《联合国宪章》一边,为动荡的世界筑起一道坚实的和平之盾。

2023年8月24日,中国海军“和平方舟”号医院船靠泊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港期间,舰载医疗救护直升机赴外岛开展巡诊服务

2023年8月24日,中国海军“和平方舟”号医院船靠泊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港期间,舰载医疗救护直升机赴外岛开展巡诊服务

安全之钥:破解“安全困境”的东方智慧

当今世界,安全挑战错综复杂。面对“世界怎么了”的迷茫,2022年,中国给出了“全球安全倡议”的响亮回答。倡导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的安全观,坚持对话而不对抗、结伴而不结盟、共赢而非零和——这既是对《联合国宪章》精神的回归,也是对“冷战思维”和“文明冲突论”的有力纠偏。

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,中方马不停蹄开展穿梭外交。针对巴以新一轮冲突,中方专门发布立场文件,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别在北京举行对话达成和解。中方还积极促成缅甸冲突相关方进行多轮和谈,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,持续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。为支持非洲之角地区国家应对地区安全、发展、治理挑战,中方提出并同地区国家一道加快落实“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”,积极斡旋地区热点,提供人道主义援助。

2023年3月,在中方斡旋下,沙特与伊朗这对中东宿敌握手言和,上演了“世纪和解”。这一幕不仅震惊了世界,更生动诠释了中国方案的有效性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此致谢,称赞中国为地区和平贡献了智慧与力量。

中方致力于推进常规武器军控进程,于2023年10月批准《枪支议定书》,并面向多国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与合作。中方在反恐、气候变化、防灾减灾、公共卫生等领域与南方国家深入合作。中方还发起《全球数据安全倡议》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》等,推动完善深海、极地、外空等新疆域治理规则,引领新兴领域国际安全机制建设和治理进程。破解全球安全难题需要各方汇聚共识、协调行动。为此,中方将北京香山论坛、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(连云港)等明确为推进倡议合作、加强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。

在印度尼西亚普哇加达拍摄的一列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。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,是中印尼两国高度关注的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旗舰项目

在印度尼西亚普哇加达拍摄的一列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。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,是中印尼两国高度关注的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旗舰项目

发展之锚:从“中国奇迹”到“全球红利”

发展,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。中国的自身发展,就是对联合国发展议程最生动的诠释。中国让8亿多人摆脱绝对贫困,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,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%。

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曾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、联合国粮农组织最大的受援国之一;进入新时代,中国以“发展合作”替代“传统援助”,成为全球发展事业的“发动机”。2015年,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,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、中国—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,惠及数亿民众。

中国以自身发展经验为蓝本,推动联合国发展议程向“以人为本”转型。例如减贫范式之变,中国通过“精准扶贫”消除绝对贫困,经验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纳入《全球减贫案例库》;数字赋能,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与联合国合作,推动“数字丝绸之路”建设,助力发展中国家跨越“数字鸿沟”。

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联合国改革议程,推动《巴黎协定》落实。2015年提交的《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——中国国家自主贡献》文件中明确提出,中国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%-65%。中国通过“南南气候合作基金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,帮助其提升气候适应能力。

当世界发展鸿沟加剧,中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。该倡议2021年提出后,迅速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,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“加速器”。

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、中亚大型风电场札纳塔斯……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频共振,形成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,到2030年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、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:“中国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楷模。”

这背后是无数个“小而美”的故事:在马达加斯加,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让当地水稻产量翻了数倍,当地人民将印有杂交稻图案的新版纸币亲切地称为“袁隆平币”;在非洲大陆,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共同发力,让“陆锁国”变为“陆联国”;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古老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,中老铁路拉近了山与海的距离。中国以“义利相兼、以义为先”的东方智慧,将自身发展红利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机遇。

2019年 5月 15日,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“鸟巢”举行,这是交响互动大合唱《我们的亚细亚》

2019年 5月 15日,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“鸟巢”举行,这是交响互动大合唱《我们的亚细亚》

文明之光:以“和合共生”超越“文明冲突”

世界之美,在于多样文明如星辰般各自璀璨,交相辉映。

2023年3月,中国领导人提出全球文明倡议,郑重发出“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”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”“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”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”的文明对话最强音。这既是对联合国所承载的促进“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”理想的当代呼应,也是对中国传统“和合”思想的时代升华。

倡议强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,倡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,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,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,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。这一倡议为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、应对“文明冲突”谬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与实践路径。

“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,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项工作,全力支持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,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的落地生根,让包括“二十四节气”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等在内的中华文化瑰宝为世界共享,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。孔子学院、中国文化中心架设起沟通的桥梁,成为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的生动平台。

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光影复原,到柬埔寨吴哥古迹的精细修复;从“联合国中文日”的设立,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……“和而不同,天下大同”的中华理念,正通过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”等平台化为生动实践,为弥合文明鸿沟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。

治理之舵:推动秩序变革的中国担当

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始终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、全球发展的贡献者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、公共产品的提供者。

面对全球治理赤字和逆全球化寒流,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,并积极推动其改革与现代化。中国不仅按时足额缴纳会费与维和摊款,升至第二大出资国,更在议程设置上发出强有力的“中国声音”。

中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,主张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;中国承诺“双碳”目标,引领全球气候治理;中国提出《全球数据安全倡议》和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》等,为数字疆域和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贡献“中国模板”……从“规则接受者”到“议程设置者”,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。

近日在天津举行的“上海合作组织+”会议上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,为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、提出中国方案。

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,是要聚焦“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,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”这个时代课题,以维护《联合国宪章》宗旨和原则,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,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,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为此,中方提出了五大核心理念:坚持主权平等、坚持国际法治、坚持多边主义、坚持以人为本、坚持力求实效。这些与《联合国宪章》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,顺应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待。
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月16日表示,中方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充分尊重多边主义,全力支持联合国作为多边机构的核心地位,坚定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与和平解决冲突。

站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,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面对全球性挑战,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,只有加强团结合作,共同维护多边主义,才能实现共同发展、共享繁荣。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强调各国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,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旧思维,为构建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荣、开放包容、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。

半个多世纪内,从恢复合法席位之初的“参与者”,到新时代的“引领者”,中国与联合国同频共振的历程,是一部东方大国融入世界,并以自身智慧和担当回馈世界的史诗。未来,中国将继续与联合国携手并肩,以“和合”智慧化解纷争,以务实行动推动发展,共同照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辰大海。

(作者系外交学院院长、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)

undefined

手机版